即時新聞:
地方新聞
分享:     列印此頁
南大舉辦王保元大師作品觀摩與技術保存專訪
2022/10/04

(記者邱秋逢/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高教深耕「文資聲影、臺南傳承」計畫於今(4)日舉辦專題講座,邀請共學研究師資群黃秀蕙老師擔任講師與現場導覽,帶領南大師生前往臺南佳里震興宮觀摩傳統技術保存者王保元大師作品。

王保原大師是臺灣南北兩派剪黏藝術中,南派何金龍藝師的傳人,也是獲頒文化資產傳統工藝技術保存者殊榮的民間技藝者。王大師的作品遍布於臺南佳里震興宮、佳里子龍廟、柳營果毅後鎮西宮、將軍文衡聖殿、以及澎湖宮廟等地。其作品人物生動宛若躍然壁上,整體布局靈動深邃,具有十足的立體感,讓人感覺不是死板板的壁面裝飾,而是一齣現場上演的大戲。

黃秀蕙老師研究王保原大師作品多年,深入理解大師流派之經典特色,對大師的作品觀察入微,體會其獨特的匠心精神。黃老師指出,王保原大師作品中各種不同部位所展現出來的藝術氣息,不亞於文藝復興時代的名雕塑家,更能展現出深厚的東方人文精神,表現在一般民間藝術之中,達到教育普化民間的功能。

南大臺南學研究中心主任戴文鋒教授提到,常見的地方廟宇都是色彩繽紛、裝飾華麗,同時廟宇也是地方精神信仰中心及生活重心。早年在地方上有許多事件與人群之間的交流,都是以廟宇作為重要地點,因此可以看出地方廟宇在當地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廟宇外表上色彩繽紛的華麗裝飾,一方面增加美感,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傳統戲劇的忠、孝、節、義等戲齣,這樣的表現藝術,在早期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同時也傳遞著教育的功能,也是廟宇的另一種教化能力。而這些裝飾,常以「交趾陶」、「剪黏」、「淋溏」等不同形式製做,震興宮所展現的就是剪黏大師王保原的剪粘作品。

南大人文學院表示,剪黏作品雖然是民間廟宇常見的裝飾品,卻也在平凡中呈現不平凡的藝術氣息,所用的題材大多是鄉野間口耳相傳的故事,更能貼近民間生活,達到與人共鳴的效果。希望藉由辦理戶外教學活動,讓年輕的一代接觸在地文化,並讓傳統藝術傳承與發展。
上圖:黃秀蕙老師現場導覽。
下圖:震興宮王保元大師作品。